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,基础理论扎实、具有创造性思维、综合能力强的复 合型人才受 到欢迎,这对“专业”设置提出了新的标准。教育部针对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题,要求高校以就业为导向,坚决调整学科、专业结构,优化人才培养结构。严格控制低就业率专业招生规模。为此,教育部在2003年4月提出了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”。这意味着高校的专业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,意味着也许有一天,我们广大考生面对的“专业”分不出谁冷谁热。
目前,从招聘就业市场来看,一流名牌重点大学自然具有普遍的优势,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、跨国公司,很看重院校品牌,它们也有实力支付培训费用和较好的薪酬;但是一般中小型单位,更讲究实用型人才,来了就能干活,甚至不愿聘用一流名牌大学的学生,主要还不是薪酬待遇的事,而是担心他们能否安心、踏实地履行工作职责。招聘之初,对如计算机、财会、 法律、外语、医学、农林等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毕业生,一般是按照岗位需要,尽量挑选专业“基本”对口的应聘者,先干本行,再看发展;但是,对于非应用型、非技术性领域的“专业”,如文、史、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学生,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则是你的“品质”——适合职位需要的其他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所学的学科内容。如企业选营销业务人员,不是看你是否学了“市场营销学”(事实上做此业务的人员,很多是其他专业毕业生),而重在考察你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和团队协作精神;考察你策划能力、与人沟通能力、表达能力及做事的毅力、吃苦精神、忠诚度等等。由此分析,考生一定要比较仔细地选择专业类型,弄清哪一大类朝哪个方向发展,与就业的契合程度怎样。不好笼统地说应看重还是可以忽视专业选择。
专业冷热是会随着社会政治、经济的发展变化的,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,这类变化较快、周期很短。当你尚未毕业,所学专业就有可能变了温度。例如曾经被追捧的文秘、财会、经济、外语、管理等专业,近年因供过于求或所学不适所需,而黯然失色;本来位居2002年末人才市场供求第二位的计算机专业,2003年高考时,在北京却有些受冷落,录取分数线也较往年降低;而一些长期被冷冻的专业开始升温,如北方交通大学的土木、机械等传统专业;中国农业大学、北京林业大学、南京农业大学等戴着农林帽子的院校和一些石油、化工类大学,他们的城市生源和第一志愿率双双提高……
这些变化,年年在进行着。一些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受到考生关注,关注的人数多了,就会渐渐形成新的热点。考生和家长要比较准确地了解专业的冷热和众人的报考心态,就需要对中国乃至国际经济发展形式、走向,社会需求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,随时注意相关信息,当然这不是一件易事。由此又引出一个道理:填报志愿是几天、几个小时就可完成的,而为此所做的信息、知识、见识储备应从几年前开始。